明天終於要去香港嚕...說起來我從小已經出過了許多次國家,這還是我第一次沒跟著旅行團、沒跟著家人一起到國外,格外的興奮也感到特別,今天下午終於去旅行社把行前該辦好的證件拿到,對於第一次自助旅行,有旅行社的幫忙簽辦手續以及訂酒店的確是件相當方便的事情。
這次相當感謝老闆有給我們出去的機會可以跟著去參加國際性的會議,這個經驗的確是相當難得,原本上禮拜學長的突然不去事件導致我內心忐忑不安,怕臨時被老闆丟個燙手山芋來要我上台發表,不過現在也安然落幕了,一切如原先計畫好的,的已成了這次的行程。
以下我也從威基百科找到了有關港幣的一些資訊:
港元(單位:元)俗稱港幣或港紙,是香港的法定流通貨幣。爲迎接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自1993年1月1日起,新發行的港幣紙鈔與輔幣一律由原稱港圓(包括單位原稱圓)改爲現行用稱「港元」(但硬幣鑄面仍舊保留「圓」的用法)。按照《香港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的自治權包括自行發行貨幣的權力。其正式的ISO 4217簡稱為HKD(Hong Kong Dollar);標誌為HK$。 一直以來,港幣單位主要是「圓」或者「元」,其次是「毫」(普通話俗稱:角、毛)以及「仙」(1圓/元=10毫=100仙)。自1995年10月1日開始,由政府發行的1仙紙幣停止使用,「仙」亦不再是香港的法定貨幣。
在香港,港元紙幣絕大部分由經過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權並監管下的三家發鈔銀行所發行。該三家發鈔行包括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另外,拾元鈔票原已經停止發行,但在香港巿民的要求下,香港金融管理局乃於2002年起自行印行拾元鈔票,並於2007年以試驗性質改為塑膠鈔票。而港元中的硬幣則全部由金融管理局負責發行。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發行與美圓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發鈔行在發行任何數量的港幣時,必須在按7.80港元兌1美圓的兌換比率(即匯率)下向金管局交出美圓,登記或錄入外匯基金賬目,同時領取負債證明書後才可以開始印鈔。這樣一來,外匯基金所持的美圓就為港元紙幣的穩定提供了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所有鈔票的式樣都有版權。所以,任何人在未有得到版權持有人的許可前,都不能任意複製鈔票的式樣。在香港多年來有幾家機構因為未得鈔票版權持有銀行的批准而在廣告上運用,結果被判支付鉅額罰款。
雖然港元只在香港有法定地位,在中國大陸和澳門很多地方也接受港元。而且,在澳門的賭場,港元是澳門幣以外唯一接受的貨幣。同時,港元的防偽技術也是全世界最高的防偽技術之一。
另外是交通方面,因為我舅舅時常需要出差跑上海、香港,所以我得知了八達通卡這玩意兒:
八達通是香港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晶片內置在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卡片,替卡片加值後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八達通在1997年9月1日開始使用,最初只應用在巴士、鐵路等公共運輸工具上,後來陸續擴展至其他行業,包括商店、食肆、停車場等業務,也用作學校、辦公室和住所的通行卡。加值的方法也由最初的加值機,擴展至商店付款處和以信用卡、銀行A|zh-hans:账户;zh-hk:戶口自動轉賬。
八達通是全世界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電子貨幣之一,普及程度也是全世界最高,並成為全球多國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重要案例。直到現在,香港已經有超過1400萬張八達通,相當於每人平均有2張八達通,每日交易宗數也超過1000萬。八達通卡公司憑此經驗取得在荷蘭、中國長沙和杜拜[1]發展電子收費系統的合約,並計劃未來與深圳的交通卡深圳通互相通用。
當使用八達通時,港鐵會收取比單程票便宜的車費。例如當乘搭港鐵由東涌站到柴灣站,使用八達通收費是HK$20.7,使用單程票收費是HK$23.5,總共便宜了HK$2.8。
由於八達通是香港的特色之一,故吸引了大量遊客,包括了中國大陸的自由行遊客,購買以作留念。但亦有不少遊客會在離開香港前退還八達通卡,為應付遊客短期內退還的龐大行政費用,由2004年11月1日起,八達通公司會向購買卡後3個月內退還卡片的使用者收取HK$7作為手續費(5年內退還的個人八達通則是HK$10)。該公司也提供了「收藏版」八達通卡,主要對象是遊客等想購買作紀念收藏的人;另外所有入境旅客都可以在出入境關口購買旅客用的八達通,可免除退還時的手續費。
成人八達通 HK$150 面值HK $100
個人八達通 HK$100(連手續費HK$20) 面值HK $30
個人八達通需要註冊,上面可以印有使用者的照片及載有個人資料。多用於進入大廈等設施,或用於取代學生八達通。
這張卡還真的是金手指阿!! 比台北捷運卡還威!! 我一定要買一張來做紀念 @@v
至於其他的實際情形...且等我回來再慢慢詳說吧...XD